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优秀的红色文化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引领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思政课是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加强思政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青岛科技大学“荧光海”志愿宣讲团积极探索“行走+云端”双线融合的青年思政育人模式,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教室,在社会中开展参观游览、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演出创作,在一线场景中挖掘丰富鲜活的红色教学资源;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让思政课既“接地气”又“覆盖广”,有“知”更有“味”。
“荧光海”志愿宣讲团以“city walk”的方式开展“行走的青年思政课”,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红色场馆,走“读”城市红色印记,以脚步和汗水丈量祖国大地。在“行走”中积累红色故事和素材,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同时,依托“云端”平台,采取“点单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方式,立足师生“行走”、课程“行走”、资源“行走”三个维度,构建“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双轨育人机制,把宣讲声音带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实现思政育人的全域覆盖与深度融合。
二、案例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构建“1+3+N”格局,强化“行走”与“云端”协同并进的育人机制
宣讲团积极构建“1+3+N”双线融合育人格局,充分激发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行走”与“云端”协同并进的育人机制。
“1”是指以“荧光海”志愿宣讲团为核心主体,明确学生走“读”红色印记、宣讲红色故事的职能定位,突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与时代感,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代表三个“行走”,并同步拓展云端赋能。一是师生“行走+云参与”,依托区域历史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师生在实地体验与线上联动中实现学、思、悟、行一体,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二是课程“行走+云共享”,推进跨学科融合与多学段衔接,激发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依托线下宣讲与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师生共讲、双向互动;三是资源“行走+云融通”,构建学校、学院与资源单位协同共同体,建设动态可更新、线上线下共享的思政课程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流动与高效利用。
“N”是指积极发展院内宣讲分团,并借助网络平台扩大覆盖。目前已设立3个分团,总团与分团累计吸纳200余名学生,覆盖本硕博多个层次与多民族学生,同时通过“云端”组织与传播进一步扩大宣讲影响范围和参与规模。
(二)挖掘红色故事,打造“行走+云端”宣讲精品课程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宣讲团坚持“行走”与“云端”并重,在线下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演出创作等“city walk”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于真实场景中学、思、践、悟;同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整合资源、拓展传播,系统提炼红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与时代价值,实现双线融合的思政育人成效。
近年来,宣讲团先后走进焦裕禄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青岛市清廉家风馆、海军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并赴湖南湘西、贵州遵义、河南兰考、山东济南等多地开展实践调研,强化思想武装,挖掘一线教学资源。基于线下行走所获的丰富素材,宣讲团精心定制了涵盖科技创新、国家安全、五四精神、军事强国、建党精神等主题的宣讲课程清单,并持续开展“荧光读书会”、“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微宣讲等品牌活动。
在内容打磨基础上,宣讲团着力推动优质课程线上线下双轨传播:既不断优化现场宣讲的表达与互动,也系统打造系列线上精品宣讲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发布和传播。以青春语态和生动形式开展“云端”宣讲,有效吸引、带动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实现红色文化在“行走”中扎根、在“云端”绽放。
(三)提升双线宣讲能力,孵化“行走+云端”复合型人才
宣讲团通过专家辅导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双轨并进的方式,严格把关宣讲质量,着力孵化兼具实地宣讲能力与网络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始终坚持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提升宣讲的政治性和时代内涵。
探索构建“参与培训—选题审核—思路探讨—课件制作—模拟宣讲”五阶培养模式,依托专家线下指导与线上“萌新磨课”等途径,严把宣讲人员的选题、提纲、文稿、表达及讲台表现关。积极运用“三联动”机制扩大宣讲覆盖面:校院班三级联动实现校内师生全覆盖;校校联动延伸至多地高校;校地联动辐射全社会,形成立体化传播体系。
创新践行“三统一”宣讲手段,即线上与线下相统一、不同时长宣讲形式相统一、个人展示与集体协作相统一,确保宣讲活动既保有线下实践的深度与温度,又具备线上传播的广度与效度。通过一系列有感染力、有深度、有温度的线上线下宣讲实践,持续培养善讲红色故事、精通双线传播的优秀青年宣讲人才,全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传播力和示范效应的“行走+云端”思政育人品牌。
(四)创新“行走+云端”宣讲形式,打造双线融合思政精品
宣讲团积极推进“宣讲+文艺”双线融合模式,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内容“实”起来、“活”起来。在线下,依托文艺汇演、迎新晚会等场景,将理论课堂移至活动现场,通过生动活泼的“小节目”阐释“大道理”,使青年学生在视听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在线上,同步推出文艺宣讲视频、云端汇演等产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增强青年群体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同时,创新构建“宣讲+阵地”双轨模式,实现线下实体阵地与线上数字阵地协同发力。线下坚持“青年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深入社区、中小学等开展座谈交流、入户宣讲,将“固定课堂”转化为“流动课堂”,及时传递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线上则着力打造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网络阵地,构建“云端宣讲”平台,将线下“因时因地”的宣讲拓展为线上“随时随地”的学习,实现理论宣讲24小时在线、全方位覆盖。截至目前,已累计推送理论政策信息70余期超1000条,初步形成“线下沉浸体验+线上广泛传播”的双线思政教育新形态。
(五)强化“行走+云端”立体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与辐射力
宣讲团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传播为要”,通过创新“线下实践+线上传播”双轨并行的宣传模式,不断增强宣讲活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内容,宣讲团深度融合新时代信息传播规律与青年群体特点,系统整合“报、屏、网、微、端、播”等多元平台资源,持续挖掘和推出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故事与实践案例,构建起“线下行走挖掘素材—云端转化创作产品—全媒传播扩大影响”的完整链条。
积极鼓励宣讲团成员主动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网络评论大赛”“校内外宣讲演讲大赛”等线上线下联动形式,不断提升团队的活跃度与品牌辨识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通过“行走”的亲身实践和“云端”的广泛传播,真正“进学生头脑”,实现思政育人成效的深化与升华。、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工作成效
自2023年成立以来,宣讲团2次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获评2023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优秀团队(全国仅100支)。团队立足“行走+云端”双线模式,先后赴全国17个省开展实地宣讲,累计行程2万余公里,举办线下宣讲70余场;同步依托线上平台扩大影响,总受众超过3万人次,活动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今日头条、青岛新闻综合广播、海米FM等媒体报道。
依托线下行走采集的鲜活素材,宣讲团制作推出“云端”思政视频20余期,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天下事”转化为“身边事”,把“书面语”诠释为“知心话”,视频累计播放量逾3万。其中,安徽绩溪调研纪实视频被中国教育报转载,湘西调研纪实视频被山东省教育厅官方抖音、快手等平台转发,相关实践多次被《青年志愿者学刊》(ISSN 2709-5266)报道,团队获评山东省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围绕“行走+云端”双线育人路径,宣讲团定制系列宣讲课程,多部作品如《穿越时空的对话》《国安·裳安》《离书最近的人》等获山东省海洋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青岛市读书朗读大赛三等奖、“国家安全青年说”优胜奖等校内外奖项20余项,充分体现双线融合实践的教学成效和传播影响力。
将“行走+云端”双线融合的育人实践持续打造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政工作品牌,并将品牌成果进一步凝练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育人工作案例。基于“荧光海”志愿宣讲团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相关研究成功申报2024年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荣获立项3项,为双线融合育人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形成的典型案例《以“行走的青年思政课”,推动党的理论宣讲走深、走实——以青岛科技大学“荧光海”志愿宣讲团为例》已被《志愿青年学刊》(ISSN 2709-5266)正式刊发,并在多项全国评选中获得认可,包括荣获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案例征集评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以及2024年全国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提升“优秀案例”三等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充分体现了该模式在思政育人领域的创新价值和示范效应。
(二)工作经验
1.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双线育人根基
宣讲团始终坚持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通过“行走”中的朋辈互助与“云端”上的思想浸润,坚定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扎实推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和新时代的接班人,凝聚青春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推动成果固化,实现传承与创新并进
成果固化是宣讲团持续发展并扩大影响力的关键路径。团队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行走+云端”双线育人实践经验,将线下行走的真实感悟与线上传播的创新形式有机结合,持续打造并深化“大学生讲思政课”“网络评论大赛”“寻访家乡红色故事”等系列品牌活动,推动思政育人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3.发挥“云端”优势,创新双线宣讲模式
宣讲团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多维联动的宣讲新格局,充分依托网络新媒体传播快、覆盖广、互动强的优势,系统整合“报、屏、网、微、端、播”等平台资源,打造“云宣讲”产品矩阵。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行走”中采集的鲜活案例转化为“云端”思政资源,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行走+云端”双线育人实效。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化双线育人理念,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荧光海”志愿宣讲团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积极探索“行走+云端”双线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新路径。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团队将着力培养道德高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新时代青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宣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打造多元“行走课堂”与“云端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宣讲员在实地体验中认知国情,在线上传播中巩固信念,在服务与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激励更多学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打造品牌活动,增强育人创新性与覆盖面
宣讲团将继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传播,系统整合线下行走的实践资源和线上平台的传播优势,持续完善“大学生讲思政课”“荧光读书会”等品牌活动。未来将重点构建“党史人物、党史精神、党史会议、党史战役”四大课程板块,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宣讲主题的双线课程体系,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时事热点开展系列宣讲,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推动青年思想交流与价值引领。
(三)凝练育人案例,提升示范推广价值
团队将系统总结“行走+云端”双线融合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撰写形成一批高质量育人工作案例,推动工作成果向制度化、模式化升华。努力实现从“活动经历”到“典型经验”的转化,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双线育人工作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荧光海”方案和经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