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青年|杨烁: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作者:杨烁 时间:2025-11-06 点击数:

杨烁,女,中共预备党员,生物工程学院食品222班学生,曾任宿管委外联部副部长。

座右铭: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推免学校:中国农业大学

综合获奖情况:

荣获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第一负责人)、“力诚”杯第二届即食水产制品创新创意大赛优秀纪念奖(第一负责人)、山东省大学生创客大赛省级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鹰嘴豆蛋白质多功能性修饰技术研究进展》一篇,录用于《农产品加工》期刊;

获一等综合奖学金、二等综合奖学金、三等综合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等奖励十余项;

获2025年度“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2023年度青岛科技大学五四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员、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最美生工人”等荣誉称号数项。

五维深耕,终至彼岸

一、思想:锚定方向,筑牢精神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步选择都离不开清晰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念支撑。大一刚入学时,她对一度陷入“随波逐流”的迷茫——看到同学参加社团就跟风报名,听到他人准备竞赛就盲目跟风,却始终没有明确的长期规划。直到大二上学期,一次与专业老师的谈话让她豁然开朗:老师提醒她“大学最珍贵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想清楚为什么做’”。那次谈话后,她开始认真梳理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此后,无论是面对繁重的课程压力,还是科研遇到瓶颈时,这个目标都像“定海神针”,让她拒绝了无意义的社交消耗,推掉了与方向无关的活动,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核心任务上。

二、学习:夯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

成绩的背后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与高效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她不会盲目记笔记,而是优先听懂老师的逻辑框架——比如老师讲“神经网络”时,她会先理解“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的传递原理,再记录关键公式和易错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会当场标记,课后第一时间找老师或同学请教,避免问题“堆积”。

三、科研:探索未知,培养学术思维

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接触科研,最初是作为“助手”参与老师的横向课题,虽然只是负责数据整理和预处理,但这段经历让她初步了解了科研的流程。“科研不是‘空想’,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问题时,不能逃避,而是要主动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反复试错,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四、竞赛:以赛促学,提升综合能力

竞赛是“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综合能力”的绝佳平台。竞赛让她收获良多: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这些能力在面试中也发挥了作用——当老师问她“如何与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时,她能结合竞赛经历,给出具体的例子,让老师更直观地看到她的能力。

五、成长比结果更重要

她曾以为“保研”是大学的“终极目标”,为此焦虑过、迷茫过、熬夜过,甚至为了追求成绩,放弃过一些兴趣爱好。但现在回头看,那些“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是课堂上认真听讲的每一个瞬间,让她夯实了专业基础;是科研中反复试错的每一次尝试,让她培养了学术思维;是竞赛中与队友并肩作战的每一个日夜,让她学会了团队协作;是工作中为他人服务的每一件小事,让她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同时,她也明白了“‘不完美’才是常态”——她的大学并非一帆风顺:有过成绩下滑的焦虑,有过科研失败的沮丧,有过工作失误的愧疚。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她学会了接纳自己、调整心态,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未来,保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学四年教会她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这些财富,将伴随她在研究生阶段,甚至更长远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邮编:266042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