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学院团委举行“求思得”论坛:肠道微生态在环境 毒理与疾病健康中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杨梦娇、秦洪庆 时间:2025-11-04 点击数:
11月4日下午,生物工程学院团委在二教218教室举行“求思得”论坛,论坛以“肠道微生态在环境毒理与疾病健康中的作用与机制”为主题,邀请生物工程学院丛静老师担任主讲嘉宾。生物工程学院各年级研究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论坛。

会上,丛静以生动的人体器官卡通图示为切入点,阐明肠道微生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代谢物、免疫信号与全身器官形成调控网络,其失衡可能诱发疾病。她同时解析了分娩方式、喂养类型等因素对肠道菌群定植与演替的影响,为环境暴露与健康发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针对环境污染物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她围绕环境毒理与肠道微生态的交叉领域,从几个关键尺度开展系统性研究。在浓度尺度,以轮胎磨损颗粒为对象,通过斑马鱼“15天暴露+15天净化”实验,从生理、转录组及肠道菌群层面,明确污染物浓度与生物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针对粒径差异,团队对比不同粒径轮胎磨损颗粒的生物累积与毒性效应,发现粒径对氧化应激水平、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在时间尺度研究中,通过长期与短期暴露实验,深入探究环境污染物对鱼类胚胎发育、氧化应激及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这一系列跨尺度研究不仅为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估提供了多维方法学参考,更助力解析肠道微生态在环境暴露与健康损害中的中介机制。在疾病防治领域,她分享了突破性研究:探究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炎症性肠病的机制,解析药食同源物质通过“肠道菌群-代谢物-宿主”轴改善代谢病的潜在路径,同时创新性开展城市绿地土壤暴露与人体健康研究,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环境与健康交叉领域提供了新范式。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科研思维的碰撞。丛静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生动的讲解风格,将复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环境毒理研究方法与疾病干预策略娓娓道来,极大激发了研究生们的学术兴趣与创新热情。参会研究生纷纷表示,论坛内容“跨界融合性强、科研视角新颖”,既拓展了对肠道微生态领域的认知边界,也为自身科研课题的设计与开展提供了宝贵灵感。